10月23日晚,学院在学生综合楼105室举办微专业建设项目交流分享会。本次活动特邀《植物生物安全》《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智能表型组学》《食用菌产业技术》四个微专业的核心师资到场,通过专业解读、政策说明与互动答疑,为同学们搭建起深入了解微专业特色、科学规划学业路径的平台。
活动伊始,王满囷率先解读《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内涵。作为一名资深教师,他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学生成长规律,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切入,指出专业学习的核心是通过知识应用满足行业需求,进而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同时,他以生物战为引,结合校园南湖水域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系统阐释了植物生物安全的应用场景。

随后,原保忠聚焦《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微专业展开分享。他明确该专业以作物栽培理论与生产技术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棉花、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种植管理能力及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他强调"高产优质"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将以武汉长江流域两季作物种植模式为主要范本,研究作物栽培技术在粮食安全保障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在前沿领域解读环节,宋鹏将智能表型组技术比作"作物的医院体检",解释了如何通过仪器设备开展作物育种数据处理与分析。他结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背景,指出该技术是农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典型载体,并详细介绍了精准作物表型组、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表型关键技术及装备三门核心课程。此外,他特别强调,专业教学以实践实习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专业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

最后,周雁从《食用菌产业技术》微专业的特点谈起,系统介绍了食用菌不与作物争地、蛋白及多糖含量丰富、蛋白接近动物蛋白且易于消化的特点。她指出,作为生物界重要的分解者,食用菌可利用秸秆等废弃物作为栽培培养基,实现"以草变蛋白"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该产业已成为我国500多个脱贫攻坚县的特色产业。她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该领域研究,助力我国从食用菌大国向强国转型。

四位老师分享结束后,学院教学管理中心教务秘书明淇和曾令子针对微专业修读政策、课程运行机制及选课流程进行专项说明,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在互动答疑环节,现场同学围绕学习重点、专业选择等问题与老师深入交流。

据悉,此次全校共有18个微专业开放报名,旨在通过系统且灵活的培养,使同学们具备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与从业能力。未来植科院将继续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机会和平台资源,鼓励学生多途径学习、多学科锻炼、多领域发展。
摄影:杨姗姗 刘铭轩